第一部份 個人辦學績效
一、教育政策與法令推動
(一)創新經營策略,落實教育政策,翻轉育德工家
私立育德工家位於臺南縣區,學生家庭背景一半以上屬弱勢,有一部份有行為問題,因校務經營因難,民國92年全校學生人數不足600人,接受教育部退場輔導,個人臨危受命,推動學費比照國立收費,減輕家長負擔,幫助弱勢學生順利就學,另外推動教師教學正常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規劃導師責任制,關懷行為問題學生,開辦行為輔導營,至93年8月已成功輔導100多位行為問題學生,經過教育部輔導民國96年學生人數已成長到1901位,成功達成教育部目標,教育部將其列為推動轉型輔導政策成功之典範學校,為全國少數輔導成功之私立學校。
資料出處: 少子化衝擊 迷你高職全校僅63人 - 民生戰線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4543/2613001#ixzz5ft1mUDJC
(二)執行技職再造方案,提升技職教育品質
教育部為提升技職教育品質,特別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陳德發主任及陳志清博士推動【教育部技職再造方案】擔任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策略六學生技藝(能)精進,經過3年的努力,提升專業群科技藝競賽品質,高職學生參與全國技能競賽人數大為增加。
(三)創立特生就導專班,創新特校經營模式,達成特生就業目標
106學年度獲彭局長支持在臺中特教學校設立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唯一就業導向專班,108學年度已達350萬薪資產值,109至今持續就業,以提升身障學生順利就業能力。
(四)臺中市特教學校於106年1月1日改隸臺中市政府,臺中市教育局為推動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特聘個人擔任106至108學年度擔任臺中市特教輔導團副召集人,培育正向行為支持種子教師,增進市立高中職、國中學校輔導情緒障礙學生能力,109學年度持續幫助情緒障礙學生順利就學。
二、行政領導、教學領導
(一)追求並建立卓越的學習型組織,行政有效支援教學。
1、為提升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品質,個人每學年進行教學演示,經由課前會談、教學進行、課後檢討,進行教學領導,臺中特教學校藉此提升教學品質,107年度特教學校評鑑,課程教學項目,由二等提升到一等,為全國特教學校唯二獲得此項殊榮。
2、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提升教學成效,104-106學年參與教師逐年增加。104學年度27人參加,105學年度35人參加,106學年度40人參加,至今持續教師專業成長。
(二) 整合各處室資源,營造有效能學校組織文化,校務評鑑獲肯定
臺中特教學校104學年度校務評鑑為學務輔導三等、課程與教學二等,個人105學年度擔任校長積極推動並親自參與各項業務及師生活動,建立和諧的互動關係,107年度特教學校校務評鑑校務發展(含校長領導)一等、課程教學與實習輔導一等、環境設備一等,總評榮獲一等(臺中市特教學校唯一)。
三、專業成長與服務熱忱
(一)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缺乏運動,造成學生體力不佳,身體機能容易退化,個人擔任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推展全國特教學校唯一〝獨輪車特色課程〞,帶領身心障礙學生挑戰花東100公里挑戰自我,建立信心,與花蓮信望愛基金會中途學生,一同參與環島反毒活動,堅持反毒,讓愛轉動。
(二)召集並成立校長社群,與臺中立市啟聰學校、台中啟明學校、台中惠明盲校等三所台中市特教學校校長,於106學年成立「惠特聰明─校長教學領導專業成長社群」,充實校長教學領導知能,並據以省思自身辦學理念與領導管理方式,藉自我成長與表率,帶領學校師生共同進步。
(三)為協助肢體障礙學生學習復健輔具,個人投入輔具研發,99年研發眼控輔具,成功開發身心障礙輔具,使用LabVIEW技術協助漸凍人進行眼睛控制家電,投稿國際期刊ICIC Express Letters (EI期刊)。
(四)個人在奉獻教育20餘年,積極投入教育學生,學生參與全國及世界特奧比賽屢獲佳績,多位教師獲師鐸獎、特殊優良教師、星雲教育獎等各項獎項,個人以此獲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傑出校友,專業能力獲肯定。
四、投注教育奉獻度
(一)臺中特殊教育學校致力特教學生藝術教育,發展陶笛、薩克斯風、電子琴、木箱鼓、爵士鼓、美術、塗鴨(重度障礙學生)等藝術課程,28位學生取得街頭藝人證照,107年度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奉獻獎。
(二)特殊教育是一項專業的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學校不該只是把學生照顧好,更應把學生教育好,建構親師生共學模式,成就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致力特殊教育獲105年度杏壇芬芳獎。
(三)推動個別化復健計畫,幫助重度障礙幼兒成功復健
幼兒部新生進入學校,專業團隊與老師進行個別化復健計畫,讓原本半癱的孩子,經過2年多個別化復健計畫的執行,現在已經可以站起來。
五、對社會之影響度
(一)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的慢、忘的快、學習效果差,容易成為社會負擔,臺中特教培育28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考取街頭藝人證照,翻轉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人生,幫助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就業,減輕社會負擔。
(二)106年度成立全國特教學校唯一,國家級門市考照考場,成就身心障礙學生。
(三)帶領學生超越障礙,發揮潛能,奮發向上的精神,105年度孫柏豪、106年度王冠峻及108年度潘進富三位學生榮獲總統教育獎,周以嘉、 盧璽文二位學生獲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107年度陳尚哲榮獲臺中市優秀青年楷模。
(四)培育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街頭藝人專長,帶領身心障礙學生進行公益義演。
六、行政合作與公共關係
(一)爭取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技能學習經費,111學年獲社會大眾捐款2,328,923元,112學年獲捐款2,666,487元,經費挹注特教生教學,每學年超過200萬元,豐富教學內容,嘉惠學子。
(二)爭取經費推展國際教育交流活動,107年度帶領36位、108年度帶領32位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至日本交流,獲日本媒體報導,培養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國際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素養,預計今年6月帶領雲林特教學生至九州國際教育參訪。
第二部分:四年中程校務發展規劃書 陳志清 撰
壹、計畫緣起
創立於民國十五年,原名「台南州立新化農業補習學校」,在農業基層人才之培育方面頗多貢獻。其後因應社會經濟快速變遷,前後經歷七度改制,由「補習學校」、「農業學校」、「農工學校」轉變為今日之「國立新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讓職業類科傾向明確之學生能依其興趣性向就讀高職相關科系,以均衡高中職之發展,學校自105學年度停辦綜合高中,將學校全部科班轉型成為職業類科,招生科別計有資訊科、電子科、電機科、機械科、製圖科、建築科、化工科及資料處理科等八科8班。
目前學校科班計有職業類科(資訊、電子、電機、機械、製圖、建築、化工及資料處理等八科24班)、實用技能學程(電腦繪圖、水電技術及營造技術等三科9班)、綜合職能科3班及資源班,共37班;另附設進修部(電子科)3班,全校合計40班。
95學年度起積極參與教育部相關競爭型計畫:包括教師專業發展評鑑(95學年度全國第一所國立高職試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96-110學年度連續十五年)、高中職教育資源均質化計畫(98、100-110學年度)、高中職優質精進計畫(102學年度)等,各項計畫執行頗具成效,為因應時代的變遷而時時調整辦學之方向與腳步,在現實環境中,深刻體認技職教育之發展,乃決定我們社會國家未來發展之主要關鍵。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唯有順應世界潮流,持續學校教育之不斷調整與改革,厚實提昇教育品質,方能開創教育發展的新格局。因此配合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及108新課綱課程發展,茲將「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三大願景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五大理念,結合新課綱及校務發展願景實施,期許達成「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之六大目標,以培育符合現代資訊化發展之人文科技人才。
貳、學校概況
學校位於台南市大行政區之南科區,距離台南科學園區約10公里,科學資源豐富。
112學年度學校職業類科有電機科(3班)、電子科(3班)、資訊科(3班)、機械科(3班)、化工科(3班)、建築科(3班)、資處科(3班)、電繪科(3班)等八科24班,另實用技能學程(電腦繪圖、水電技術及營造技術等三科9班)、綜合職能科3班及資源班,共37班;另附設進修部(電子科)3班,全校合計40班。
表1 新化高工入學分析表(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新化高工)
校名 |
距離學校 | 學生 總人數 | 一年級 人數 | 二年級 人數 | 三年級 人數 | 109年入學本校人數 | ||
新化區 新化國中 | 1 公里 | 773人 (34班) | 254人 | 257人 | 262人 | 51(13.5%) | |
永康區 永康國中 | 7 公里 | 1480人 (56班) | 475人 | 472人 | 533人 | 47(12.5%) | |
新市區 新市國中 | 8 公里 | 651人 (25班) | 213人 | 217人 | 221人 | 29(7.7%) | |
永康區 大橋國中 | 10 公里 | 1377人 (48班) | 463人 | 452人 | 462人 | 29(7.7%) | |
永康區 大灣國中 | 9公里 | 1400人 (50班) | 476人 | 443人 | 481人 | 24(6.4%) | |
歸仁區 歸仁國中 | 10公里 | 1348人 (49班) | 430人 | 417人 | 501人 | 21(5.6%) | |
關廟區 關廟國中 | 12公里 | 508人 (20班) | 157人 | 160人 | 191人 | 19(5.1%) | |
仁德區 仁德國中 | 16公里 | 598人 (24班) | 185人 | 215人 | 198人 | 13(3.5%) | |
總計 | 2653 | 2633 | 2849 | 233/377(62%) | |||
由表一可得知,各鄰近國中距離學校之公里數、各年級人數,以及各鄰近國中108學年度入學本校之人數。可得知三年內鄰近國中就讀高中職之人數且新化、新市、永康、大橋、大灣等國中學生人數減少之趨勢不大,此8所國中約佔本校招生名額60%以上,是本校合作發展重點學校。
參、學校SWOT分析
內部資源 外部環境 | 優勢(Strength) | 劣勢(Weakness) |
1.中型學校,師生向心力強,組織動員能力佳。 2.學制、科別及學程多元能滿足社區學生之適性就學。 3.BOT校園景觀餐廳營運績效良好,權利金可用於擴充教學設備。 4.學習環境優質。 5.師資優良學歷佳。 6.職業教育領域基礎紮實。 | 1.單科單班模式,各科資源分散。 2.補助經費縮減,硬體改善不足。 3.擁有高階技術檢定證照及業界實務能力之教師效能有待強化。 4.師資結構調整困難。 5.行政人員資訊技能稍嫌不足。 6.學校為工業類學校,易受傳統男女就讀科別之觀念所影響。 7.學生交通便利性偏低。 | |
機會(Opportunity) | 策略(SO) | 策略(WO) |
1.鄰近學校從國小至科大,有利發展縱向策略與教學合作。 2.增設綜合職能科,提供附近相關學生就近入學的選擇。 3.教育部與國教署各類型計畫案增加,對於經費挹注有幫助。 4.校友會與家長會與學校關係密切。 5.鄰近臺南科學園區與永康工業區。 | 優勢-機會(SO) 1.鄰近科大對策略聯盟發展意願高,與國中、高中亦能透過均質化計畫交流合作。 2.校友會及家長會對校務推動助益甚大。 3.教育部計畫在本校較易於推動。 4.本校綜職科學生能夠在校內BOT餐廳實習與就業。 5.培養鄰近園區基礎工業人力,亦有產學合作及參訪的廠商。 | 劣勢-機會(WO) 1.學校地理位置偏屬郊區,相對學生活動空間寬廣,校園環境優美,宜結合社區辦理相關活動。 2.學校科別、學制眾多,若能透過各類專案計畫,適合構築豐富多元的教育學習環境。 3.結合補助計畫,鼓勵教師至業界觀摩。 |
威脅(Threat) | 策略(ST) | 策略(WT) |
1.少子化因素影響,再者鄰近高中職眾多,對於學生來源有深切的影響。 2.就學社區化的結果,越來越多學生以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就讀。 3.經濟弱勢學生趨多,導致影響個人行為或學習成效。 4.社會發展多元化,學校與教師所面對的問題也越複雜化。 | 優勢-威脅(ST) 1.學制眾多無法有效凸顯學校特色,加上少子化趨勢,招生優勢漸漸降低。 2.學校教師平均年齡較為年輕,較能接受目前社會各項脈動,並能積極協助學生原生家庭問題。 3.新住民之子目前已達進入高中職階段,學校須以更人文的角度來關注此議題。 | 劣勢-威脅(WT) 1.學生就學交通便利性低,不易招收市區學生,加強辦學特色,以利招生。 2.學生性別比例仍偏男生較高,再加上工科屬性,校園氛圍較為陽剛,導入人文,中合氛圍。 |
肆、學校辦學理念、願景及學生圖像
一、教育理念
(一)教育是以生命來感動生命、以生命來啟發生命的歷程。
(二)教育是能讓學生學習有成、教師教學有感,教學相長的志業。
(三)教育是價值創造的歷程,尊重學生的唯一性、相信學生是可塑的、發展是
無限的,成就學生做最好的自己。
二、學校發展理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權)。
(二)以老師為核心(教師專業權)。
(三)以家長為夥伴(家長參與權)。
(四)以社區為資源(資源共享權)。
學校發展理念結合學校發展願景係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中心、以家長為夥伴、以社區為資源,個人以服務、溝通、協調及整合行政模式,建立支持系統。
建構溝通、合作、創新、卓越、績效、溫馨的行政服務,協助家長成長,使家長能以熱誠、分享的態度來關懷、支持學校,讓教師具備信心、熱心、關心、用心、耐心、愛心來教導學生,進而營造「科技人才」、「國際人才」、「領導人才」與兼具全球公民核心素養優質人才之卓越職業學校(如表一)。
表2 學校願景及理念表象
願景\理念 | 科技 | 國際 | 領導 | 優質 |
以學生為主體 | 科技融入課程 | 國際理解學習 | 發展多元探索 | 建立學生專長 |
以老師為中心 | 科技專業發展 | 國際教專合作 | 開放思維交流 | 發展團隊合作 |
以家長為夥伴 | 建立支持系統 | 國際教育支持 | 多元理性抉擇 | 親師共同成長 |
以社區為資源 | 導入社區資源 | 社區資源共享 | 支持領導培力 | 型塑品牌形象 |
圖2 學校發展願景及教育理念表象
三、學校願景
建構國立新化高工成為培育「科技人才」、「國際人才」、「領導人才」與兼具全球公民核心素養優質人才之卓越職業學校。
四、學生圖像:科技人、人文心、創意力、多元化、國際觀與健康身之新工人。
圖3 學生圖像
伍、校務發展目標與實施策略
針對上述國立新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現況分析、個人教育理念及學校願景,為使能發揮學校組織之功能,學校系統化工作內容,提升學校整體效能,努力發展學校本位特色,擴大學校經營規模,以盡技職教育專業學校之社會角色與職責。個人提出以下5項學校經營目標,並說明如下:
1、以學生能力本位為導向,發展學生優勢潛能。
2、精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建立優質教學專業形象。
3、規劃適性學習科技人文多元發展。
4、多元國際學習,落實『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
5、結盟務實致用友善共榮學習社區。
表3 目標一 以學生能力本位為導向,發展學生優勢潛能
策略 | 具體作法 | 預期效益 |
建構知識關鍵 能力 | 1.引導親師生共同參與知識關鍵能力。 | 提升學生知識關鍵 能力學習成效 |
2.配合新課綱實施,發展各式教學模式。 | ||
3.整合校園可用空間,定期展示師生作品美化校園。 | ||
4.提供增進知識關鍵學習環境。 | ||
5.訂定學生全人教育指標,鼓勵學生自我超越指標 | ||
二、多樣學習活動 | 1.辦理多樣性競賽。 | 提升學生優勢能力 |
2.辦理多樣學習活動,發現學生多元優勢能力。 | ||
3.推廣親師生多元合作學習。 |
表4 目標二 精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建立優質教學專業形象
策略 |
具體作法 | 預期效益 | |
一、擬訂教師專業成長計畫 | 1.擬定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發展團隊共同願景。 | 教師專業持續成長 |
2.積極培訓各技能領域的種子教師。 | ||
3.配合校慶辦理教師教學檔案觀摩展,分享教學經驗。 | ||
二、辦理教師學專業成長課程 | 1.辦理跨領域的研習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達成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目標 |
2.成立種子教師工作坊,協助專業老師能力提升。 | ||
3.推動教師進行創新教學及行動研究,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 ||
4.辦理參訪其他優質學校及績優機構,促進交流及分享經驗。 | ||
5.辦理教師共同備課及公開授課並分享教學檔案。 |
表5 目標三 規劃適性學習科技人文多元發展
策略 | 具體作法 | 預期效益 |
一、倡導全面人文關懷,涵養博雅公民 | 1.鼓勵深耕閱讀,型塑學生豐富人文素養。 | 促進學生身體健康 |
2.推動學校社區關懷互助,友善社區活動支援。 | ||
3.推動「友愛社區‧友善校園」方案。 | ||
4.推動學校公民法治課程活動,培育良好公民 。 | ||
5.落實師生性別平等觀念,共塑性別友善社區。 | ||
二、提升學生健康 | 1.建立校內教師正確的健康體適能觀念。 | 提升學生體適能 |
2.擬定並實施健康體適能檢測計畫。 | ||
3.配合教育部推動SH150運動政策。 | ||
4.發展適應體育課程。 |
表6 目標四 多元國際學習,落實『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
策略 |
具體作法 | 預期效益 | |
一、強化國際化能力學習 | 1.辦理教師「國際化能力」研習課程,強化教師國際化觀念。 | 增加國際化能力。 |
2.邀集大學與產業單位參與國際化課程,建立專業國際化能力。 | ||
二、增加國際接觸機會 | 1.辦理學生國際教育活動。 | 提升國際接觸率 |
2.提升外語能力。 | ||
3.推動跨國學習,提供國際學習機會。 | ||
三、服務國際體驗學習 | 1.強化教師「國際服務」的觀念。 | 增加社區職場工作機會。 |
2.辦理國際服務研習活動。 | ||
3.結合親師生共同規劃國際服務學習活動。 |
表7 目標五 結盟務實致用友善共榮學習社區
策略 |
具體作法 | 預期效益 | |
一、縱向學術資源互動,引領創新發展 | 1.縱向與科技大學策略聯盟。 | 大學交流動,分享經驗。 |
2.辦理課程教學主題合作,提供學生進路資源。 | ||
3.結合大學師資學程課程支援,緊密學習社區體系。 | ||
4.合作辦理區域國中職業試探,協助國中生涯發展。 | ||
二、開發產學同盟,完善學生學習生涯發展 | 1.辦理產學合作企業策略聯盟簽署,穩固合作關係 。 | 增進產學合作,提高實務技能力。 |
2.推動產學3合1實務昇級計畫,共同課程合作開發研討。 | ||
3.辦理校外務實致用課程體驗教學與實習 。 | ||
三、學習社區資源整備分享,共榮特色學區 | 1.組織社區家長志工支持團隊,建立人力資源庫。 | 建立社區合作平台,共榮特色學區 |
2.共同參與社區夥伴慶典活動,發展友善夥伴關係。 | ||
3.辦理課程設備捐贈,充實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 ||
4.辦理專業講座,提升志工專業知能。 |
伍、結語
記得在國立彰化師大攻讀工業教育學博士班時,系主任梁滄郎教授曾對我說:「博士學位代表對社會、國家的一份責任」,教育是志業也是使命,國立新化高工是具有優良歷史的名校,在歷屆校長、家長會、校友會及全體教師及同仁共同努力下,無論在技藝、技能競賽、科展、體育競賽、檢定、升學績效皆有良好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未來志清必定結合教職員工生及家長的力量,發揮優勢,讓每一個孩子都成功,辦一所讓「學生喜歡、家長放心及社區肯定」的優質學校。